查看原文
其他

农村现代化为什么那么难?

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-06-10


导读


在诸多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,想要快速实现农村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毫无疑问道阻且长。



1

中国“农业危机”

中国的粮食安全越来越依赖于进口,这赤裸裸地将中国的“农业危机”摆在眼前。


作为全球第一的农产品进口大国,中国21大类农产品中却只有5类实现自给,2017年农产品进口金额达1247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2.7%,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至7.9%,幅度为2007年以来最大,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81万公顷。


不单如此,中国农业还迈入了“高成本”时代。人工成本高、土地成本高,可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却远远不足,中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之比甚至超过了90∶1,以致有人调侃,“90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”。


抛开单一的农业产业化不谈,就连在体验经济造势下蓬勃发展的民宿、乡村旅游,也大多是由投资个体、农户利用自有房屋个体化经营,产业链条松散、管理不规范且乱象频出,黑龙江雪乡“宰客”、温州房客价值6万余元的行李失窃等负面消息时有曝出。


农村产业化的惨淡现实,无疑也道出了农村产业化转型的必要性、紧迫性与必然性。



2

农业现代化遭遇阻滞

那么,身为一个农业大国,还有政策资金持续增援,为何农村的产业化程度还会如此之低呢?


其实,首当其冲的归结为农村资源的单向流动直接导致了农村产业的“空心化”。


不单城市化虹吸农村人口,城乡收入反差巨大也将农村置于鄙视链底层,市场经济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营收选择,以致“60后、70后”不愿种地,“80后、90后”不会种地,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,耕地闲置撂荒现象严重,种粮反而由“主业”变成了“副业”。


再加上资本的先天趋利性,早期也总是有意识地避开价值投资洼地农村。农村的“智力”、人力和资金基本被掏空,也直接导致了农村产业的空心化。


而且,正所谓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,当初吊起农村发展积极性,引领农民致富的土地承包制,正面临农村“用工荒”地冲击,其自身分散、个体经营的形式,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产业化、规模化经营。


美国农业傲视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“产业化体系”,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,以不到1%的农民养活了3亿人口。


而中国农村不单仍旧固守着地权分散、包产到户的小农式经营模式,还得兼顾庞大的农民群体的土地分配,这也造成了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难以迅速呈现。


况且,无论是经济转型,还是城市化,都意味着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尚需时间消化,这也意味着农村的产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是渐进式向前推进。


美国的城镇化率为83%,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仅为58.52%,还是美国1950年的水平。换言之,中国城市化仍在半道上,城市结构性转型还未完成。


现代服务业、第三产业还不足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转移安置。在诸多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,想要快速实现农村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毫无疑问道阻且长。



3

农村产业化的现实悖论

其实,农村产业化的积贫积弱还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悖论,即政府一方面推行城镇化,另一方面又往农村拨款。


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拿出“真金白银”,2017年中央向农村拨款3.4万亿元用于城镇化建设,结合城镇化消化楼市库存,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落户,以致农村也罕见地出现了“用工荒”。


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乡村人口5年减少了6816万人,每年平均有7000多个村委会被取消,每天还会有高达20多个村庄被消失。不单“村村合并”常态化,农村的人口结构也严重失衡,“993861(老人、妇女和儿童)部队”成农村的主力。


因此,即便各个渠道的政府政策与资金源源不断地向农村倾斜输送,但在人口结构断层造成“智力失衡”、“用工荒”的背景下,再多的补贴与投入也无异于缘木求鱼。


虽然,2017年中央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6亿元,投入287.4亿元支持2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其他各个渠道的补助资金也可谓是不计其数。却殊不知,别有用心者上下串通、架空政策,农村已经成了贪腐和黑恶势力共同套取的“唐僧肉”。


过去3年间,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35240人,仅2016年,全国检察机关就查办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1.1万余人,其中扶贫开发领域1892人,同比上升102.8%。北京一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主任就可以挪用8.2亿人民币进行理财。


说到底,还在于农村人口结构断层,以致新的政策信息、新的农业科技等应有的效能都无法直抵农村。


“好钢未能用在刀刃上”,政策的双向矛盾撕扯也让农村的产业化运营遭遇梗阻。



4

转变的时间窗口开启

但毋庸置疑,国家不可能放任作为“大国根基”的农业成为中国的短板。事实上,在政策与市场的助推下,农村产业化的诸多崛起变量早已潜滋暗长。


为了抹平城乡的二元性差距,政策杠杆倾斜,基本建设正由城市转向农村。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度出现了“职业农民”的字样,2013年“家庭农场”又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词,传统意义上的“农民”将面临淘汰。


而乡村振兴的行政号令一响,村村通、路路通正努力打开城乡勾连通道,返乡创业、电商下乡、房地产转投农村等,陆续释放出农村产业化的新动能。


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政策支撑的背景下,大量社会“资本、智本”纷纷涌入农村。联想进入水产、养殖业,网易丁磊养猪,京东商城刘强东种大米,房地产大佬搞起了民宿业和特色小镇……


资本与商业的联合推动,正倒逼农业由分散转向集中,改变农村原有的产业结构,以及分散型的落后经营模式。


不单如此,工业经济与新科技也开始反哺农村。包括互联网经济、自动化控制在内,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整合在历经试验——错误——改进的循环之后,呈现出螺旋形上升的情形。


无人机高速播种、农产品深加工、互联网电商销售等都已经开始反哺农村。


上述变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转机与希望所在。


不过,不得不承认,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还仅发生在局部地区,中国量大面广的农业、农村与现代化还相距甚远,且这个转变还需要更大强度的政策与资本来撬动。


毕竟,从南到北,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差异比城市的差异还要大得多,不同地区适用于不同的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,一种成功模式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而广之。相关的探索还有待推进。


需要强调的是,农业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的基础和前提,农业实现规模化、专业化、产业化运营,农村现代化指日可待。


进一步来说,农村的现代化决定了农村的“宽度”,农村的产业化将直接决定农村的“高度与文明”。


而为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,实现农村的产业化、现代化,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、特色小镇以及家庭农场,将是今后农村主要的着力方向。



精彩推荐

被同龄人抛弃、被小朋友抛弃、还要被非人类抛弃——何以解忧?

中国将成为全球海军强国?

中美矛盾是个“历史误会”|红黑榜

不服?凭什么科创板落户上海?

为什么搞了几十年的“新农村”反而成了“扫黑除恶”的大战场

一招臭棋|红黑榜

你以为娘炮、小鲜肉都是商业运作的结果?背后其实是......

上海既是“码头”又是“源头”

(福卡原创,欢迎转载)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